“红色家风”故事丨陈锦清:烽火笔耕传家风,赤心报国续华章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机关事务处 发布时间:2025-06-23 17:26
字号:

陈锦清

1927年出生于福建仙游。他的一生,是在烽火硝烟中保家卫国的英勇史,也是在笔墨耕耘间传递信念的奋斗史,更是用言传身教铸就家风传承的精神史。他以赤子之心,将爱国奉献、坚毅担当的精神,深深融入家庭血脉,为后辈树立起永恒的精神丰碑。

抗美援朝,荣立战功铸忠魂

仙游解放前,陈锦清自台湾返回大陆,毅然参加地下游击队斗争,后编入解放军29军后勤部任文化教员。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部队入朝,在第六兵站担任战地摄影记者与文化教员。在一次支援钢铁运输线战斗中,面对美军轰炸,他不顾危险抢救出两名朝鲜女孩,荣立个人三等功,在朝鲜的四年共四次立功受奖 。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淬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而这段经历也成为日后教育子女爱国奉献的生动教材。他常对孩子说:“国家危难之际,每个人都应挺身而出,哪怕牺牲生命,也不能退缩半步。”这一番话,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子女心中,让他们懂得了何为家国大义。

扎根乡土,文学报国守初心

1986年,陈锦清从黑龙江调回福建光泽县工作,先后任职文联、政协等岗位。他主编《光泽文艺》,并负责出版《光泽文选》,先后发表了300多篇文学作品,10多篇被权威丛书收录,创作了多部小说与革命回忆录,荣获“中国诗星”、“中国桂冠诗人”等称号。离休后,他发挥余热,在县关工委任职,为多家单位撰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多篇散文,传略被多部辞书收录。在子女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伏案写作到深夜,那一盏永不熄灭的台灯,照亮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子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初心,用所学所能回馈社会。”

言传身教,铸就家风润无

陈锦清深知,家风的传承不仅在于言语教诲,更在于身体力行。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茶余饭后讲给子女听。从朝鲜战场上战友的牺牲,到文学创作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他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追求。他教导子女:“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唯有坚定信念,永不言弃,才能在困境中寻得光明。”他还要求子女要保持谦逊,“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书写,切不可骄傲自满。”子女们始终秉持着父亲传承的家风,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将爱国精神融入血脉,让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标签: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