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家书选编:陈原道家书一封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机关事务处 发布时间:2023-12-04 16:42
字号:

陈原道(1902-1943),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参与组织和领导芜湖各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同年9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长。1930年2月,在中共河南省委连续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受命,担负起恢复组建中共河南省委的重任,任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1931年2月,赴天津任中共河北临时省委组织部长,实际主持省委工作。4月8日不幸被捕,被关押于北平草岚子监狱。

在狱中,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和折磨,他与难友们一道,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32年9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1933年1月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再次被捕,被转押到南京宪兵司令部。面对敌人的酷刑和利诱,他横眉冷对,坚贞不屈,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1933年4月10日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原泉转我的家庭:

前写去一信,想已收到。我因事情太多,不能回里,相信一两月后,工作稍有上路的时候,才好暂时放手。你们要来,我想现在还是农忙的时候,且又无什么要事,大可不必,我已一再言之,想你们定能明白也。我身体很好,虽是一个人,但精神上反很快乐,请你们勿念的。家庭困难,我十分知道,但是现在环境实在无法救济。本想译一两本书,可卖一两百元,可是时间没有,只好作罢。最近很不幸的一件事,就是华南大学请我教书,不料刚刚弄好,但学校又被封闭,因此又少一笔近款。我想下半年一定找一学校去当教员,大模总可得的若干吧!以后来信请仍由伯山书店转,不误!

祝你们健康!

烈武五月十四日

解读:

这是陈原道1929年5月从上海寄往家中的信。收信人为他的堂弟陈元泉。“烈武”为陈原道笔名,谐音“列伍”。陈原道很在意名字的寓意。陈氏兄弟三人,按族谱分别取名为元道、元仓、元寿。陈原道在学生时代,偶读韩愈的哲学论文《原道》,思想里有了唯物论的倾向,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原道”。投身革命后,他曾以“割心”为别名给家人写信,以“陈革新”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25年10月,陈原道被党组织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他在留学期间,曾使用“列伍”的笔名,表明自己是列宁队伍中的一员。

1929年3月,陈原道结束了中山大学的学业,从莫斯科回到了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当时的江苏省委设在上海,这里的白色恐怖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陈原道的公开身份是上海南洋大学教授。由于环境险恶和工作繁忙,陈原道回国后一直未回家探亲,只能通过书信与家人互报安康。

在这封信中,陈原道解释说,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回家探望,让家人近期也不要急于来上海见面。这一年,巢县干旱,家乡灾荒,原本就贫困的陈家更是雪上加霜。家里需要陈原道能够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可陈原道却在这封家信中,向家人说明了自己现在的困境,暂耐无法支援家庭,希望下半年找所学校教书后情况能有改善。

透过这封不足300字的简短家信,可以看出中共早期革命者生活的艰难、清贫和他们投身革命事业的无私、忘我。此时的陈原道刚回国不久,教书的工作尚未安排妥当,经济上十分拮据。党的宣传、文化工作既危险又繁忙,宣传部除了任弼时任部长外,机关工作人员仅有3人。任弼时不在部里时,日常工作就由陈原道主持。陈原道为了熟悉和掌握上海群众斗争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经常外出调查研究,广泛接触群众,时常工作到深夜。

繁忙的革命工作,使陈原道无暇照顾家庭的困难。他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为了供他上学,全家人节衣缩食;弟弟元仓早早辍学,常年肩挑箩筐,从家乡贩卖鸡蛋到邻县含山,攒了点钱就送到芜湖,供他交学费。如今,他留学归来,却无法在经济上回报家人,内心十分愧疚。

据陈原道家人后来回忆,1929年陈原道从苏联回国后,他的弟弟陈元仓曾到上海去看他,陈原道扮成商人来到陈元仓住的旅社。元仓说:“你们这样偷偷摸摸的,将来能成大事吗?”陈原道充满信心地说“等我38岁的时候,你再看看!”谈话中,元仓得知哥哥身边的箱子里装的全是钱,就说:“你在读书时,我们在家种田,赚钱供你念书,今年家乡干旱,家中生活十分困难。你能不能筹措几个钱,帮助我们度过灾荒?”陈原道严肃地说:  “我身边昀钱都是公家的,是我们的活动经费,分文不能动。”元仓说:  “哥哥,父母在家以糠菜为饭,你在外面连父母都不顾啦!”陈原道内心一阵酸楚,他对弟弟说:“等我翻译的一本书稿费拿到手,我全部寄回家接济你们”。他还拉着弟弟蹲下身来,拣了块石子在地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动情地说:“这个大国代表国,小国代表家,我不能只为自家着想,要为四万万同胞着想,两者不能兼顾啊!”——也许陈原道和弟弟陈元仓的这番对话,就是对他这封家信的最好解读。

陈原道在金钱方面难以惠及家人,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始终没有放松对弟弟们的关心。他经常给弟弟寄回陈独秀、鲁迅的书籍。在上海期间,他不断将《新青年》和自己主编的革命宣传刊物寄回村里。为了躲避当局的查禁,每次邮寄,他还要将所寄的书刊“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在这些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弟弟陈元仓、堂弟陈元泉以及村里的一批热血青年,后来都追随陈原道去了上海,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革命工作。

1931年,陈原道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和殷鉴、薄一波等一起被监禁在北平草岚子监狱,他们在狱中坚贞不屈地同敌人斗争。1932年9月,陈原道出狱后,给表哥程敬盛(字茂如)写了一封转寄家人的信。信的内容很短——

“茂如兄:我的厄运已经脱了。在津稍事休息,不久将南下与泉弟见面。希望家中的人,今后不要以我的生死为念。”

很难说这是一封报平安的家信。此时的陈原道,经历了狱中的生死考验,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思想准备。信中提及的泉弟,就是此时己在上海的堂弟陈元泉。

1932年11月,陈原道由天津秘密赶到上海,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领导上海的工人运动。

1933年1月7日,上海工联组织工人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失业示威游行。敌人出动大批军警宪特进行镇压,游行总指挥李兰平当场被捕,随即叛变,供出了党的秘密联络点。这天,陈原道前来联系工作,不幸被埋伏在此的特务逮捕。国民党反动派大喜过望,立即在上海的《时报》上发布消息,称“捕获了共产党重要人物”。

不久,陈原道被转押到南京宪兵司令部。面对敌人的酷刑,他横眉冷对,威武不屈。敌人软硬兼施,不断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名义派人给他送食物,又多次指使叛徒来劝说,陈原道大义凛然,严词拒绝。1933年4月10日拂晓,陈原道在雨花台从容就义。

陈原道是中共早期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先驱之一。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把他和黄公略、韦拔群、恽代英、蔡和森、邓中夏等著名革命烈士并列,提议静默3分钟,表达哀悼和敬仰。薄一波为纪念陈原道,曾为他题字:“一生忠贞、风范长存”。

标签:
关联信息